以下文章來源于小米公司 ,作者小米
2023年8月14日晚上7時,啟明創(chuàng)投投資企業(yè)小米集團(01810.HK)創(chuàng)始人、董事長兼首席執(zhí)行官雷軍第四次年度演講“成長”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。
在三小時的演講和年度新品發(fā)布中,雷軍分享了過去30多年經歷的幾次關鍵成長和感悟,并宣布小米集團的科技戰(zhàn)略升級:深耕底層技術、長期持續(xù)投入,軟硬深度融合,AI全面賦能,可以總結為一個公式:(軟件×硬件)AI。同時,雷軍公布了小米的科技理念: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,堅持長期持續(xù)投入。未來5年,小米集團的研發(fā)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。
同時,小米集團積極布局人工智能,全面推進大模型研發(fā)和落地,選擇“輕量化,本地部署”作為小米集團大模型技術主力突破方向。在現場,雷軍正式宣布手機端側大模型初步跑通。此外,小愛同學也升級AI大模型,并開啟邀請測試。
雷軍亦為大家?guī)砹诵∶譓IX Fold 3、Xiaomi Pad 6 Max 14、小米手環(huán)8 Pro、Redmi K60至尊版等一系列新產品,還有全新仿生四足機器狗小米CyberDog 2亮相。
人因夢想而偉大,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。全新的小米集團,正在駛向夢想的星辰大海。這條路上,小米集團將和所有勇敢的追夢者們一起前行。
以下為雷軍公開演講節(jié)選。
大家好,歡迎參加今晚的演講。
這是我第4次的年度演講活動。今天現場來了很多人,還有很多朋友正在觀看直播,感謝大家的參與。
兩個月前,我參加了武漢大學(下稱“武大”)今年的畢業(yè)典禮。
今年是武大建校130周年,現場有17000多人,特別壯觀。作為校友,被母校邀請,在畢業(yè)典禮上致辭,對我來說,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。站在講臺上,我面對全校師生時,激動萬分,當年的記憶全部涌現出來。
01/
武大往事
1987年,36年前,我考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。
我在圖書館里看了《硅谷之火》,建立了自己一生的夢想。
看完這本書后,我熱血沸騰,激動得睡不著覺。當天晚上,星光很亮,我在武大操場上,走了一圈又一圈,走了整整一夜。我心里有團火:我要創(chuàng)辦一家偉大的公司。夢想之火,在我心里徹底點燃了。
但是,一個大一新生,一個剛從縣城出來的年輕人,什么也不會,什么也沒有,就想創(chuàng)辦一家偉大的公司,談何容易。
這么離譜的夢想,該如何實現呢?我完全理不清頭緒,干脆就不想了,還是先把書讀好。
如何才能把書讀得不同凡響呢?我琢磨了一個當時很夸張的目標:兩年修完大學四年所有學分。那個年代,學分制剛剛開始,這樣的想法,還是石破天驚的,很少有人想到。
當年我是如何做到的?我給大家講講如何搞定三個難點。
第一,如何選課?
上兩倍的課,寫兩倍的作業(yè),過兩倍的考試,這是用地獄模式上大學。辛苦不要緊,關鍵是如何選課。我自己琢磨好久,還是一頭霧水,下決心找個人問問。
我多少有點社恐,當時也是沒辦法,厚著臉皮,到大三、大四同學的宿舍,挨個敲門找老鄉(xiāng)。
這招在大學里特別好使,我很快就找到了幾個,學長們特別熱情,講了幾個小時:把整個課程體系都講了一遍,哪些課容易,哪些課難,哪些課必須先上、哪些課可以后上,最后還八卦了各個老師的奇聞軼事。走的時候,他們還把用過的教材和教輔,甚至課堂筆記,都打包送給了我。
這次聊完,我感覺突然開了天眼,大學怎么讀,我基本清楚了。
就是這次經歷,我有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收獲:遇到問題,第一時間找個懂的人問問。很多人覺得,自己遇到的問題,只能自己琢磨、自己搞定。實際上,無論你遇到什么問題,別人可能都遇到過,都解決了,甚至都有標準答案,你只要找人問問就可以。
第二,如何自學?
上兩倍的課,這意味著大量課程要靠自學。我們計算機系是從數學系分出來的,相當于半個數學系,課程特別難。很多同學覺得《高等數學》很難學,其實,我們是不學《高等數學》的,我們學的數學系的專業(yè)課,比《高等數學》難多了。
自學的時候,經常遇到看不懂的地方,一卡就卡很久,特別痛苦。怎么辦呢?只能硬讀,就是硬著頭皮讀,讀著讀著,終于開竅了:遇到實在看不懂的,先跳過去,咬著牙往下讀,像看小說一樣,堅持從頭讀到尾;一本書,這樣反復多讀幾遍,基本就能搞懂。
后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:知識不全是線性的,大部分是網狀的,知識點之間不一定有絕對的先后關系;前面內容看不懂,跳過去,并不影響學后面的;后面的學會了,有時候更容易看懂前面的。
在這里,我想多說幾句:今天的社會,瞬息萬變,光靠學校里學的知識肯定不夠;只有養(yǎng)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才能應對未來所有挑戰(zhàn)。終身學習就是要靠自學能力。
第三,如何搞定點名?
修兩倍的課程,上課時間肯定會沖突。一旦缺課,就怕遇到老師點名。在大學,點名是大事。怎么辦呢?
老師點名的目的,就是怕大家不認真學習。我想出的辦法是,如果我能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,讓他知道我沒有偷懶,應該就可以了。
于是,上課時,我直接坐到第一排,坐到老師很容易看到的地方;老師提問的時候,我總是第一個舉手;課間休息時,有不懂的地方,我也主動找老師請教。
經過我的努力,系里大多數老師對我印象都不錯,缺課就不是事了。
就這樣,我克服了重重困難,終于搞定了四年所有學分。
在這個過程中,武大的老師們特別友善,給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,每每想起來,內心都充滿了感激。
我學的是計算機,光修學分是不夠的,把程序寫好才是硬道理。
所以,我定的第二個目標:成為一個優(yōu)秀的程序員。
30多年前,電腦非常少。大一時候,全年級同學上機實踐,只有一臺68000小型機。四十多年前的小型機,性能遠不如十年前的手機,還掛著20多臺終端,慢得令人發(fā)指。
就是這樣的條件,還不能放開了用,上機還需要憑票,每個人一周只有兩張,每張2小時。
每周就幾個小時時間,時間太短了,要把程序寫好,實在太難了。
于是,我有空就跑到機房門口排隊,蹭電腦。碰到同學沒來,我就可以撿漏。如果實在排不上,我就站在邊上看同學上機,過過眼癮。如果遇到同學不會,我就去指導一下,特別有成就感。
為了有效利用上機時間,我每次都提前在紙上把代碼寫好,到了機房后就可以直接輸入了。怎么輸入更快呢?我想了一個餿主意:用打印紙把鍵盤拓下來,貼在課桌上,然后,無論上什么課,一邊上課,一邊敲桌子,偷偷練打字。過段時間,我發(fā)現周圍的同學都這么干了。上課的時候,經常聽到有人敲桌子,把老師都搞懵了。
實在沒電腦用的時候,我還有一個絕招:在紙上寫程序。教材中的示范程序,往往都是寫得最好的。我合上教材,就在紙上用自己的方法重寫所有示范程序,反復寫,直到寫到同樣的水平。
我上的第一門編程課是《Pascal語言程序設計》。等我上大二的時候,有同學來告訴我,我寫的Pascal作業(yè)被老師編入了新版教材。我非常高興,我寫的程序得到了老師的認可。
后來我就開始在老師的實驗室?guī)兔ψ稣n題。在實驗室的電腦前,熬過一個又一個通宵,就逐步練成了同學眼里的“技術高手”。
幾年前,我在知乎上還看到了一段匯編語言的代碼,這是我在大二時候寫的。這是DOS系統(tǒng)上的內存管理工具,叫RI,當時,這個小工具在國內很火,用的人很多,我索性就全部開源了。
時隔三十多年,現在還有人討論,作為一個程序員,我挺自豪的。
接著,我挑戰(zhàn)第三個目標:在一級學報上發(fā)篇論文。對在校的大學生來說,這個目標相當困難。
我去找我的老師張德向教授請教,他建議我把之前研究計算機病毒的思考整理一下,寫成論文試試。
那個時候,國內剛剛經歷了第一次計算機病毒大爆發(fā)。我花過不少時間琢磨,甚至還寫過一款殺毒軟件,算國內最早一批。
這個就算學術成果嗎?我心里沒底,但還是按張老師的建議,壯著膽子整理成論文。
那時論文都是寫在稿紙上。我洋洋灑灑寫了幾十頁,厚厚一沓稿紙。寫完后,我拿給幾個好朋友看,大家給我提了不少意見,有位同學最后說,字寫得實在不怎么樣,還告訴我,“字寫得好看,機會就大”,于是,他自告奮勇、辛辛苦苦花了三天時間幫我謄寫了一遍。
然后,我就把論文寄給了權威的學術期刊《計算機研究與發(fā)展》。差不多過了半年,我收到回信說,論文被錄用了。
當時,我特別激動。真沒想到,第一次投稿就錄用了。更沒想到,等到正式發(fā)表,已經是兩年后的1992年8月。據說這就是正常流程。
每次想到這件事,我都覺得:敢想敢干非常重要,年輕人要有年輕人的魄力,很多事情沒有想象得那么復雜,去試試就知道了。
1.5 夢想與成長
這就是我在武大的求學生涯。
很多人年輕時都有類似的經歷,因為一本書、一部電影,或者一個人,夢想就被點燃了。
我幸運的是,我真的把這個夢想當回事,想辦法拆解成一個又一個可實現的目標,然后竭盡全力去實現。
夢想的力量極其強大,我想盡辦法,把各種不可能的事情,變成了可能。
這段經歷為我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02/
創(chuàng)業(yè)之旅
修完學分后,我有了足夠的時間,開始做一些有趣的事情。
大二五一假期,在武漢的電子一條街上,我認識了一位朋友,技術水平很高,他叫王全國,他是武大學長,比我大四歲,已經留校當老師,在校辦的一家網絡設備公司上班。
我經常跑到他們那里去蹭電腦,他們的電腦比實驗室的好太多了,而且都是最新型號的。我在他們演示機上寫程序,如果有客戶過來咨詢,我就幫忙接待和介紹。老師們一直以為我在那里打工,實際上,我就是在那里蹭電腦,沒有工資,中午管個盒飯。
我和王全國越來越熟,他也認可我的能力,到了暑假,我們決定一起寫款加密軟件。
為什么寫加密軟件?主要因為這類軟件技術上比較難,我們想做點難的事情。
每天公司下班后,把卷簾門一關,整個辦公室就成了我們的天下。
我開著兩臺電腦,一臺寫程序,一臺做測試,心情有點像段子里說的那樣:“等咱有錢了,豆?jié){買兩碗,喝一碗,倒一碗”,別提有多爽。
這段日子特別快樂,我們經常干到凌晨3-4時。困了,就直接睡在沙發(fā)上,辦公室里正好有兩張長沙發(fā),我們倆一人一張。無論睡得多晚,第二天一定按時起床,因為公司九時要開門營業(yè)。
就這樣,沒日沒夜干了十五天,我們倆都瘦了一整圈,產品如期干出來了。
這就是我做的第一款商業(yè)軟件,叫BITLOK,在當時加密軟件圈引起了不小的反響,很受程序員和開發(fā)者的歡迎。這款軟件銷量不錯,我們持續(xù)升級了幾代,賣了六七年時間,賺了不少錢。
第一次干,就大獲成功,多少有點小激動。我自己還是非常清楚,如果不是和王全國一起干,多半沒戲。大家想想,當時我大二,不到20歲,王全國已經留校當老師,他的成熟度、經驗和資源都遠超過了我。所以,一個人能力再強,也是有限的;找互補的朋友一塊干,更容易成功。
我和王全國成了一輩子的朋友。30年后,我們兩個老男人,還特意拍了張背靠背的Kappa照,來紀念我們第一次的合作。
到了1990年8月,大三暑假,在武漢電子一條街上“混”了一年多后,我也算小有名氣。
有位學長拉我一起創(chuàng)業(yè),我答應得非常爽快,而且特別興奮,終于有機會大展宏圖了。
我們在賓館里租了一個房間,房號103,公司取名叫“三色”。我們4個創(chuàng)始人,大家都是朋友,也不好意思談股份,于是平分了,每人25%。
大家都渴望干番大事業(yè)。每天忙得熱火朝天,經常一干就是一通宵。但一個很要命的問題馬上來了:誰說了算?
凡事幾個人商量,效率很低,而且意見不一致,經常扯皮。我們決定正式選一個董事長來決策。短短幾個月,我們改選了好幾回。結果,大家都輪流當了一遍。就我一個人沒當過,主要因為年輕,壓不住場。有個同學還保留了我當時的名片,前段時間拿給我看,職務是技術主管。
從賣電腦,到寫軟件,再到打字復印業(yè)務等……為了偉大夢想,我們不怕辛苦,什么生意都做。
現實很殘酷,開頭還賺了點小錢,隨著業(yè)務越來越多,賺錢越來越難。
我在學校上晚自習時,經常被其他董事拉出去開會。幾個董事都沒什么經驗,自然也商量不出什么好的辦法。
再后來,公司發(fā)不出工資,飯都要吃不上了,這個過程非常煎熬。
有位董事吹牛,說他做生意不行,打麻將還行。我們就派他跟食堂師傅們打麻將,打了幾次,還真贏了好多飯菜票,公司靠這個又撐了一段時間。后來,贏得實在太多,師傅們也不跟他玩了。
最后,公司終于熬不下去了,連散伙飯都沒吃,就關門清算了。我記得,我分了一臺286電腦,抱著電腦就回了學校。
第二天早上,走在校園里,感覺陽光燦爛,終于不用瞎折騰了。
我的第一次創(chuàng)業(yè)就這樣結束了。我回來復盤了很多次,我們在商業(yè)上太幼稚了,完全沒經驗,比如我們創(chuàng)業(yè),既沒有說明白誰牽頭,也沒有搞明白做什么業(yè)務,碰到什么做什么,稀里糊涂就開始了。
三色的失敗,給我澆了一盆冷水,讓我徹底清醒了。辦公司太不容易了,光有技術是不夠的,還有太多東西要學,尤其是商業(yè)方面的基本功。
多年后,我見過一個大學生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,四個股東,每人25%。我一看他們的名片,個個都是董事長。好家伙,四個董事長,我愣住了,問他們:你們到底誰負責?他們跟我說,他們都是同學,凡事商量著來。
那一瞬間,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我,當年的三色,我估計他們創(chuàng)業(yè)不會太順,只能祝他們好運。
大學畢業(yè)后,求伯君拉我加入金山。時間過得很快,今年已經是金山創(chuàng)辦35周年。金山是我真正成長的地方,有兩位大哥求伯君和張旋龍,還有鄒濤、章慶元、郭煒煒等一群兄弟,我們一起走了很多年。
在金山內部,有句話我們經常講,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,但一群人走,才能走得更遠。這就是金山35年最重要的經驗。
2010年4月,我再次出發(fā),懷揣年輕時候的夢想,和一群伙伴創(chuàng)辦了小米集團。小米集團的故事,我就不講了。
回望我自己過去三十多年的創(chuàng)業(yè)之旅,就是不斷追尋夢想并不斷成長的過程。
03/
高端探索
談到成長,過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,是近十年來我最痛苦、也是收獲最大的一次。
小米集團的高端探索,從小米10開始。
剛開始很順,首戰(zhàn)告捷,但緊接著,小米11就遭遇重大挫折。大家憋了一口氣,花很大力氣做小米12,但還是不達預期。大家沒想到做高端這么難,更沒想到投入這么大,沮喪的情緒在公司里彌漫開來。
我找大家聊了很長時間,很多人的觀點非常尖銳,讓我都特別意外。
有人說,做高端實在太難了,我們能不能不做?
還有人說,小米集團的品牌形象已經固化,能做成高端嗎?我們要不換個新品牌?
那是去年春節(jié)放假前。我一直以為大家都支持做高端,真沒想到有這么大分歧。聊完后,我心情非常沉重,焦慮得連年都沒過好。
春節(jié)后上班的第一天,我緊急召集了一次討論會。這就是小米集團歷史上規(guī)模最大的專項戰(zhàn)略討論會,所有部門的總經理都參加了。
我鼓勵大家暢所欲言,放開了說。也許剛過完年,氣氛非常融洽,但爭論非常激烈,從中午開到晚上。我反復說服大家:我們創(chuàng)業(yè)的夢想就是把小米集團做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。無論多難,我們一定要堅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。
還有,消費電子行業(yè),競爭極其激烈,只有做高端,才能倒逼我們在技術上尋求突破,贏得未來生存和發(fā)展的空間。
最后,大家終于達成了共識,高端是我們發(fā)展的必由之路,更是生死之戰(zhàn)。不能有任何動搖,必須死磕到底。我們正式把“高端化”定為集團戰(zhàn)略。
3.2 影像探索
我舉影像的例子,給大家講講我們探索的過程。
我們對影像一直都非常重視,2017年就設立了單獨的相機部。
友商一直采用DXO評測的排名來展示影像的效果和技術實力。當時,我們投入很大,心氣也很高,目標簡單粗暴:超越友商,DXO全球第一。
我們吹響了沖鋒號。
在DXO評測中,我們首先進入前三,接著第二,然后做到了并列第一。為了奪取DXO第一,我們團隊接著又花了兩年多時間準備了小米11 Ultra,傳感器是我們專門定制的,參數全部拉滿,調校也下了巨大功夫。
發(fā)布前一天,我們終于收到通知:DXO評分,全球第一。
相機部沸騰了,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巨大成功。同事們有多激動呢?經過多年的奮斗,終于得償所愿。都等不及產品的正式發(fā)布,當天晚上就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。
小米科技園也亮起了DXO第一。我們都沉浸在成功的快樂之中。
結果沒想到,產品首發(fā)第一天,就被用戶瘋狂吐槽。這么牛的影像,“DXO全球第一”,為什么用戶還不滿意呢?大家都有些懵了。經過痛苦的反思,大家徹底明白了,參數到頂、DXO全球第一,并不代表拍照好,更不代表用戶滿意。
怎么才能拍出用戶滿意的好照片?我大學時候的經驗告訴我,找個懂的人問問。
我提議找徠卡聊聊。
同事們告訴我,徠卡已經找過我們兩次,被我們不同團隊拒絕了。
我仔細了解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,不是我們狂妄,而是同事們真的非常糾結:徠卡和其他品牌合作了五年,做得也挺好,我們能超越嗎?如果不能超越,會不會成為行業(yè)笑話?
我的觀點不同,我認為,只要徠卡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老師,只要我們用心學,我們的能力就一定會成長。我還專門問了很多攝影師,每個人都說,徠卡是影像界的傳奇,地位和實力都是頂級的。
我們下定決心,正式和徠卡簽約。
簽約后的第一件大事,你可能想不到:辦攝影班。
因為我深知,只有懂攝影、愛攝影,才能真正做好影像。我們正式請徠卡到小米科技園來辦攝影班,我逼著核心團隊成員全部來上課。
迄今為止,我們已經辦了六期徠卡大師課。這次,我上課特別認真,上大學都沒有那么認真,一節(jié)課都沒缺過,因為我是班長,不好意思請假。這門課上起來,挺不容易的。平時大家都特別忙,到了周末,還要上課;上課也就罷了,關鍵是還要交作業(yè)。
每次作業(yè)都把人整瘋了。有一次趕作業(yè),我一大早就跑到小米科技園的星巴克里,拍同事。不少同事不知道我要干嘛,咖啡沒喝完,就全跑了。
攝影文化的種子一旦種下,很快就生根發(fā)芽。公司內部,大家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攝影培訓和員工影展,同學們參與的熱情都特別高。
而且,我們還交了很多專業(yè)攝影師朋友。在長城上,還辦了一次規(guī)模盛大的攝影展。
隨著我們對攝影文化的了解,加上徠卡的合作,我們堅定選擇了人文影像的方向。并下定決心,在手機上做出原汁原味的徠卡影像。
這個決心并不好下。目前手機上的主流風格,色彩偏鮮艷,雖然有點假,但第一眼確實好看。徠卡影調,很有人文感,乍一看,不那么討喜。萬一大眾用戶不認可,怎么辦呢?
我們和徠卡反復商量,最后,我們建議:在做好經典徠卡影調的基礎上,再為大眾用戶設計一套“徠卡生動”。徠卡非常驚訝,小米集團居然有這樣的決心,愿意花兩倍的研發(fā)投入來做好一部手機的影像,他們欣然接受了。
徠卡雙畫質,就這樣誕生了。
首款搭載徠卡雙畫質的手機,小米12S Ultra,發(fā)布后效果相當好,大眾用戶喜歡,攝影師也特別喜歡。
我記得,一個攝影師朋友,看樣片的第一眼,就豎起了大拇指,他真的沒想到手機可以拍出這樣的質感,說:“這款手機太牛了,這真徠卡!”后來,我們干脆把這句話做成了海報上的廣告詞。
還有一個小故事,關于攝影套裝的。
這個產品特別火,但在立項的時候,居然被我拍死了兩次。認真學習攝影之后,我才真正懂了攝影愛好者的想法,第三次立項,毫不猶豫就支持了。同一個產品,認知轉變后,決策完全不同。
這里,我要特別感謝一下,小米集團產品團隊的堅持。事實證明,你們是對的。
兩代Ultra產品的發(fā)布,讓小米影像在大眾用戶和專業(yè)攝影圈層,都有了很好的口碑。
這樣的探索與改變,正發(fā)生在小米的方方面面。
就是這樣,我們對高端的理解在逐步增強,高端產品的表現也越來越好。
小米13口碑和銷量都非常不錯,但研發(fā)過程中兩次差點夭折,我給大家說說背后的故事。
第一次是在立項會上。
小米12和12S連續(xù)兩代不達預期,虧損非常嚴重,小米13要不要繼續(xù)做小屏,爭論非常激烈,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反對。
做小屏旗艦的確特別難。用戶要的不僅僅是小尺寸手感,還必須是一款沒有短板、沒有閹割的全能旗艦。要在小尺寸機身里,塞進全能旗艦的所有功能,達到全能旗艦的體驗,這對研發(fā)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(zhàn)。更難的是,就算你做到了,成本也很高,用戶未必買單,因為小尺寸手機看起來就不如大屏手機顯得值錢。
我理解大家的各種糾結,但我依然認為:手感是最重要的用戶體驗,雖然不在參數表上,也很難說清楚好在哪里,但用戶一上手,就能立刻體會到。
這次立項,勉強通過了。
我們研發(fā)團隊背水一戰(zhàn),迸發(fā)了超強戰(zhàn)斗力。在去年疫情期間,大家為了不耽誤進度,吃住在辦公室,過上了“軍訓”式的集體生活。
不負眾望,小米13做得極其出色,很多體驗甚至大幅度超越了iPhone。
第二次差點夭折是在產品上市前夕的定貨會上。
哪怕小米13體驗如此出色,同事們還是信心不足。前兩代我們損失慘重,大家有點怕了,假如這一代再輸,又虧幾億,甚至十幾億,我們扛得住嗎?還有,同行在這個價位都是大屏,參數看起來很猛,我們真的打得過嗎?
討論會上,氣氛比第一次還要壓抑。這個時候,我也不能亂拍板,只能找大家做工作,反復說服:做高端一定要有耐心,用戶認可需要一個過程。而且,這個過程的確比我們想象得長。還有,目前的市場是高度同質化競爭,用戶需要一款獨特的產品。大家看到我這么堅持,最后就同意了。
命途多舛的小屏旗艦,小米13,終于面世了。
有米粉開玩笑說,“小米旗艦,買雙不買單”,他們一定等小米14,堅決不買小米13。這個玩笑,讓我們脆弱的神經又嚇了一跳。
結果呢?誰也沒想到,口碑和銷量雙豐收。米粉朋友們都說,這是小米的“十三香”。
我們連續(xù)做了三代小屏旗艦,巨大的決心、投入和耐心,才收獲了今天小米13的成功。這個成功實屬不易,小米13成了我們“從參數領先到體驗優(yōu)先”的代表作。
這次,大家從心底里徹底認同了“體驗優(yōu)先”。
這就是我們總結的高端產品設計三原則:“高端無短板,從參數領先到體驗優(yōu)先,軟硬件深度融合”。
有了這樣的認知,有了這樣的共識,我相信,未來的產品一定會更好。
小米高端探索之路,三年多時間,上百億的投入,幾萬人的共同努力,歷經跌宕起伏,終于迎來了階段性的突破。在這場高端戰(zhàn)役中,哪怕任何一點微小的成功,都非常不容易,背后都是認知的改變和突破。
只有認知突破,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。這就是近十年來我最大的收獲。
04/
人因夢想而偉大
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
今天,跟大家分享的,就是我經歷過的幾次關鍵成長:
在武大的求學生涯,讓我建立了夢想,并學會了把夢想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。在金山的創(chuàng)業(yè)歷程,讓我完成了從程序員到管理者的蛻變。創(chuàng)辦小米集團,一個改變中國制造業(yè)的愿景,一個創(chuàng)新的商業(yè)模式,讓我的夢想開始逐步走進現實。
每一段經歷,每一次蛻變,都是一次認知的突破,更是一次關鍵的成長。
最近幾年,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焦慮,非常迷茫。
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,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呢?
我的答案是:成長。
只有腳踏實地的成長,才有足夠的自信、勇氣與決心,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戰(zhàn);
也只有腳踏實地的成長,才能讓自己內心充實,眼里有光,時時刻刻充滿力量。
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一時一刻的成敗得失,都不那么重要。
所有的人生難題,你都將在成長中找到答案。
人因夢想而偉大,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。
05/
小米科技戰(zhàn)略
小米集團的科技理念: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,長期持續(xù)投入。
人是科技的原點,小米集團的科技探索,不僅要對人類現在的生活有價值,更要對人類未來的創(chuàng)造、進步和發(fā)展有價值。所以,我們著眼長期價值,堅持長期投入。
在探索科技的過程中,我們會遵從如下原則:深耕底層技術,長期持續(xù)投入,軟硬件深度融合,AI全面賦能。
· 深耕底層技術,長期持續(xù)投入
小米集團已經布局12個技術領域、99個細分賽道;未來5年,技術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。
· 軟硬件深度融合,AI全面賦能
軟件硬件深度融合,是我們?yōu)橛脩籼峁┆毺伢w驗的根本保證;AI是未來的生產力,必須、也必然要全面賦能,也是小米集團長期持續(xù)投入的底層賽道;我們把它寫成一個公式:(軟件×硬件)AI。
小米集團很早就對人工智能進行了布局。從2016年組建第一支視覺AI團隊,到今年4月第一時間成立專職大模型團隊。7年,6次擴展,小米集團人工智能團隊已經有3000多人了。逐步建立了視覺、語音、聲學、知識圖譜、NLP、機器學習、多模態(tài)等AI技術能力。
· 小米集團全面擁抱大模型
2023年4月,小米集團組建大模型團隊,全面擁抱大模型。
小愛同學接入大模型、開啟邀請測試:小愛同學目前擁有1.1億月活用戶,為了讓大家能更快地體驗到大模型技術,小米集團對小愛同學升級大模型,并開啟邀請測試。
小米集團的自研大模型取得了成績,得到了全球權威榜單的認可。
與其他公司不同,小米集團大模型技術的主力突破方向為輕量化、本地部署。讓用戶既可以擁有數據安全,又可以擁有大模型的先進生產力。
目前,我們已經在手機端跑通了Demo,手機端側大模型部分場景效果媲美云端。
在研發(fā)領域的支持下,小米集團的高端化也取得了全新的進展。
一個全新的小米,風華正茂,堅定無畏,滿懷希望,正在駛向夢想的星辰大海。
這條路上,小米集團永遠和所有勇敢的追夢者們一起前行。
人因夢想而偉大,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。只有堅定的夢想和腳踏實地的成長,我們才能為這個世界展開最美好的想象,才能描繪這個時代最壯麗的畫卷。成長,步履不停地成長。這就是我們給時代的最好答案。
謝謝大家。